所謂的《雜阿含經》是禪修的經典,文章精簡雜錄,現存一千三百五十九篇經文,乃佛陀在世時對弟子所說的重要教理,以「五蘊」、「六入處」、「十八界」為禪觀,對「緣起」、「四聖締」的闡釋,了知一切法是「無常」、「苦」、「空」、「無我」,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。現代學者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有關記載將其歸納為七誦:「五陰誦」、「六入處誦」、「雜因誦」、「道品誦」、「佛所說誦」、「弟子所說誦」和「八眾誦」。
阿含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,其性質跟論語差不多,都是佛陀在世時對弟子所說的重要教理,以敘述當時社會情事居多,可以了解當時釋尊所處的環境及其應機宣化之苦心,讓大家明白如何受用佛學,可以的到一種自覺。
candy看了印象最深刻的是當觀色無常,如是觀者,則為正觀,正觀者,則生厭離;厭離者,喜貪盡,喜貪盡者,說心解脫,心解脫者,若欲自證,則能自證:「我生已盡。梵行已立、所作已作、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是敘述一切五蘊現象,皆隨緣生滅,變化無常,宜做如是正觀,才能獲得解脫。 那時,釋尊告訴眾比丘說:「要用正向的態度去觀察物質現象,所有都是隨緣生滅,變化無常,若是可以仔細的去觀察,才是正確的觀察。對物質現象能作正確的觀察,就會對它產生厭離心,只要對它產生厭離心,那麼對它的喜愛貪欲便可消除盡了,喜愛貪欲消除盡了,心就會獲得了解脫。
相同的要用正向態度觀察我們的感受、想像、意志行為、心識等精神現象,其實也都是隨緣生滅,變化無常,這樣仔細的觀察,才是正確的觀察。對此精神現象能作正確的觀察,自然就會對它產生厭離而對它產生厭離,那對它的喜愛貪欲便可消除,喜愛貪欲消除了,心自然就獲得了解脫。
一個心靈已獲得解脫的人,若想自己作證,就能自己作證,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,清淨的梵行已建立,所應做的事已做好,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,不再流轉於生死輪迴中了。就像觀察五蘊是無常的經文一樣,這五蘊是苦、是空、非我等經文,也都是說要如此去作觀察。
能堅定自己的信念,用正向的思維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,當你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,不管是過去的、現在的、還是未來的都不會打動你的決心,全部發生的一切都是無常的,要懂得知足不貪不求,當你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,所見所聞心都會更開闊了,也能用來反省自己是否無所欲望,若能做到就真的參透其中的真意,才是真正的解脫。
五陰:為「五蘊」的舊譯,陰是障蔽的意思,能陰覆真如法性,起諸煩惱。蘊是積集的意思,五蘊就是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。此五蘊中,色蘊屬於物質;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屬於精神,此五蘊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。
購書網址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69790
留言列表